含油廢水的危害
含油廢水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對生態系統、植物、土壤、水體的嚴重影響。油田含油廢水浸入土壤孔隙間形成油膜,產生堵塞作用,致使空氣、水分及肥料均不能滲入土中,破壞土層結構,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,甚至使農作物的生長,甚至使農作物枯死。為此,我國在1992年頒布的《國家農田灌溉水質標準》規定,在一類、二類灌溉區對水質的要求,石油類含量均不得大于10mg/L。含油廢水(特別是可浮油)排入水體后將在水面上產生油膜,阻礙大氣中的氧向水體轉移,使水生生物處理嚴重缺氧狀態而死亡。在灘涂還會影響養殖和利用。有資料表明,向水面排放一噸油品,即可形成5x106m2的油膜。含油廢水排入城市溝道,對溝道、附屬設備及城市污水處理廠都會造成不良影響,采用生物處理法時,一般規定石油和焦油的含量不超過50mg/L。
除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?
含油廢水主要來源于石油、化工、鋼鐵、焦化以及機械加工等行業,可分為浮油、分散油、乳化油以及溶解油四種。除油的過程即是利用油水的密度之差進行油水分離的過程。在廢水的流動過程中,產生油水分離。隔油池是利用水面上的集油管將其排除,而除油罐利用裝置上面的集油槽將其排除。
除油裝置有哪些?
除油裝置的種類很多,按照其構造和除油原理的不同可以分為平流式隔油池,余板式隔油池,斜管式隔油池,下水道式隔油池,排洪溝式隔油池,吸油插板式隔油池、隔油井、壓力差自動撇油裝置、高效隔油器等。目前,國內外普遍采用的是平流隔油不了和斜板斜管隔油池。
平流隔油池的原理是什么?
與平流式沉淀池在構造上基本相同,廢水從池子的一端流入,以較低的水平流速流經池子,一般水平流速為2-5mm/s,流動過程中,密度小于水的油粒上升到水面,密度大于水的顆粒雜質沉于池底,水從池水的另一端流出。在隔油池的出水端設置集油管。集油管一般用直徑200-300mm的鋼管制成,沿長度在管壁的一側開弧寬600或900的槽口。集油管可以繞軸線轉動。排油時將集油管的開槽方向轉向水平面以下以收集浮油,并將浮油導出池外。為了能及時排油排除底泥,在大型隔油池,并將浮油導出池外。為了能及時排沒出及排除底泥,在大型隔油池還應設置刮油刮泥機。刮油刮泥機的刮板移動速度一般應與池中流速相近,以減少對水流的影響。收集在排泥斗中的污泥由設在池底的排泥管借助靜水壓力排走。隔池的池底構造與沉淀池相同。